當天氣進入到秋冬轉換之際,氣溫一下熱一下冷,最常聽到一聲💥”碰”💥,磁磚因為熱脹冷縮不是翹起就是爆開,也就是俗稱的”彭共”。

昂睦在這邊提醒大家若發現磁磚有裂縫時,可先敲敲看磁磚表面,若只有一兩塊隆起破裂,進行修復即可,千萬不要這片地板或是牆壁爆光光才後悔莫及🤦‍♀️🤦

一般來說家中地磚隆有四大原因:
1、地磚縫隙尺寸處理不當,磚與磚之間的縫隙太小,就容易引發磁磚層的拱起現象。
2、裝潢的時候,師傅鋪貼磁磚若整平方式偷工減料,也會造成磁磚翹起現象。
3、另外就是在貼地板磁磚時,最初鋪設的水泥地面的品質較差,磁磚的水泥與原來的地面結合度不佳,地磚隆起的問題也是很常見。
4、當氣溫變化劇烈變化時,最容易導致磁磚爆裂,無論任何品牌或是材質的磁磚都會受到熱脹冷縮影響,遇到太大的溫差變化,爆裂的情況時有耳聞。

昂睦提醒各位,若磁磚爆裂面積沒有很大的話,要趕緊找施工團隊敲破切開,否則底下的空氣產生推擠效應,一些不夠牢固的磁磚就會一直被擠壓出來,到時磁磚就像跳舞一樣🤸‍♀🤸,一塊塊隆起,到時修補會非常不容易喔。

要怎麼處理磁磚彭共?

昂睦處理的方式通常有兩種,一種是打掉重鋪,另一種則是局部修復,說明如下:

(一)地板磁磚打掉重鋪

當家裡遇到大面積的磁磚爆裂、隆起,也就是整個地面結構已經被破壞,如果單單只要局部修復,全部重新鋪設雖然會比較花時間、費用高一些

但是打掉重鋪,才能確保每一個地方都可以獲得較好的施工水準,這是一個比較安全的作法。

如果選擇全部打掉重做,這麼浩大的工程建議昂睦多年來的經驗豐富,可視家庭需求與我們討論是要改用木紋地板或是一樣鋪設磁磚。

(二)局部修復磁磚

若發現家中磁磚只有輕微裂縫時,可先觀察地板表面,如果只有三到四塊隆起破裂,那麼趕緊進行局部修復即可,否則等到整片澎共,再請地板修繕來處理,那絕對非常劃不來。

昂睦所提供的磁磚修補技術有五大特點👍:

尤其灌注修補工法與傳統泥作工法最大不同在於灌注修補工法不需要敲除磁磚,另外除了方便針頭注射,必須切開磁磚的切割聲外,幾乎沒有噪音跟灰塵

通常只要一兩天時間就能完工,民眾不必搬家拆裝潢,施作費用也最經濟實惠

而且灌注工法最大特點就是不會有水泥,所以施工的時候,不會讓家裡灰塵滿天飛舞,不需要二次清潔

我們的施作案例

局部施工

地板重鋪

臺灣氣候溫差大,有時也有地震,磁磚膨脹爆裂問題時有耳聞,所以平時要觀察磁磚是否有隆起或輕微裂縫的現象,建議就要及早處理與補強

當您有遇到這樣的問題,歡迎加入我們的LINE或是臉書,拍照給昂睦專業施工團隊,讓我們搞定您家中磁磚爆裂的問題喔💪

連絡電話:03-667-0518

公司地址:300新竹市東區東大路二段8號

FJ1548RGRFG165VRGR

地磚使用的時間久了,經常會出現各種問題,那麼地磚爆裂拱起的原因是什麼呢? 苗栗磁磚凸起破裂翻新推薦

一、地磚爆裂拱起的原因是什麼呢

1、自爆,地磚鋪設的時間久了也會出現自曝,因為室內溫度變化導致瓷磚受到牆體的壓力,時間久了就會自爆。 新竹浴室整修瓷磚高低不平修復

2、熱脹冷縮,這種情況經常發生在夏季,不同材料的伸縮係數不一樣,牆體的主要材料為鋼筋混凝土,與它比起來瓷磚的伸縮性數要小很多,那麼當溫度變化時,瓷磚幾乎沒有變化,即溫度下降時牆體就會收縮,而瓷磚收縮的很慢,這就會使瓷磚被牆體擠爆。

3、粘合劑品質差,一般鋪貼瓷磚都會拿水泥砂漿為粘貼劑,將水泥與砂漿依照1比1的比例配比,假如配比不恰當,則無法達到需要的粘度,苗栗瓷磚凸起修繕推薦此外砂子的含土量太高或品質不達標,也會導致粘貼不牢固,從而出現瓷磚空鼓、脫落的情況。

二、瓷磚鋪貼的注意點是什麼呢 桃園瓷磚爆裂翻修推薦

1、選購瓷磚時要確保外層包裝上面的各種標識齊全,像是型號、顏色、尺寸等等。

2、同一平面施工的瓷磚型號與尺寸必須統一,否則就會影響到整體的美觀。 苗栗瓷磚凸起爆裂翻修推薦

3、鋪貼瓷磚以前需確保牆面平整穩固,因此需對牆面做處理,像是找平、噴水、除雜等等。 桃園瓷磚爆裂翻新費用

4、鋪貼的時候必須做好各個步驟的檢查與複查,假如是大面積的施工領域,需將它分成幾個小湯圓來檢驗,正常是每50平米當做一個檢查單位。

苗栗貼外牆磁磚高低不平修復小編總結:以上就是地磚爆裂拱起的原因,從上述文章我們可以看出,導致它爆裂拱起的原因主要有三個具體是哪一種?

只要依據自家的實際情況來判斷。我們在處理這種問題時,需依據它的緣由來選擇恰當的方法,這樣才能夠在達到修理目的的同時避免很多麻煩,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新竹地磚凸起高低不平修復

有些幸運,從未離開  文/綠茶  一個朋友發來一篇她所激賞的文章,標題是“上帝以這種方式告訴我他與我同在”。講的是一個女子,因為母親病重而急于從美國趕回國內,機票錢是777.76美元,身為一個基督徒的她認為7是自己的吉祥數字,所以,她看到票價,悄悄對自己說:“還差一個penny(1美分)。”在候機時,她感到從未有過的孤單,企盼有人安慰她,為母親禱告。突然,有個老太太主動熱情地跟她打招呼,關心地問候她,當得知她媽媽的病時,又急切地拉住她說:“我們一起為你媽媽禱告吧!”于是兩個人找了一個安靜的地方坐下,共同禱告。告別時交換聯系方式,女子方知老人的名字就叫Penny(潘妮)。她心中有一股激流穿過:“Just one penny!”她于是知道了:“上帝以這種方式告訴我他與我同在。”  看了這一段文字,我突然想起若干年前看過的一則寓言故事,也是關于上帝的。  有一個人因為屢遭不幸而禱告,他說:“上帝啊,為什么我總是遇到錯的人、經歷不幸的事?上帝你要是聽到了我的聲音,就現身讓我看到,來陪陪我吧。”上帝聽到了,現身告訴他:“我就是上帝。”  那個人說:“我很痛苦。”上帝說:“我陪你到海邊走走吧。”  他們在海邊走了很久,這個人一直在講自己的不幸。上帝一直在聽,但并沒有說什么。  這個人不滿地說:“上帝,你是真的在聽嗎?”上帝說:“我在聽。”  這個人又說:“那你能幫我什么呢?”上帝說:“我陪著你。”  那個人扭過頭,看了看身后,突然說:“你在騙我。”  “我沒騙你。”上帝說。  “可是為什么我看到沙灘上只有一組腳印?你根本就不存在,你是騙我的。”  上帝輕輕地對他說:“孩子,當沙灘上只有一組腳印時,是我正背著你。”  我之所以想起這個故事,是因為我有一個朋友,她的英文名也叫Penny。有一段時間她處于人生低谷,事業、生活都出現了種種問題。那天我們在公司的食堂相遇,她坐在我對面,向我傾訴她的種種煩惱。  聽她講完,我發現自己并沒有辦法幫她。但是,我想到了這個故事。我只是喜歡這個故事中那種特別的意味:不要自怨自艾,越是困難的時候,越是需要有一點信仰、希望和勇氣。于是我把這個故事講給她聽。  我只是講了這個故事,別的什么都沒有說,而她聽完之后,眼淚嘩地就流了下來。當時是在公司的食堂里,周圍都是熟人,可她毫不在意,痛痛快快地流了一場淚。  后來,她離職,再后來,她離婚后再婚,離開了這個城市,我們的聯系漸漸少了。  而有意思的是,就在今天,朋友把第一個故事發給我看的這天中午,久未聯系的Penny給我打來了電話。她現在生活事業都順心,從她的聲音中我聽得出來,她很幸福。  生活中就有這樣的巧合,我在一天之內遇到兩個Penny,這再次證明,幸運從未離開。 幸運的背后暗含三大定律:堅定、期望、積累 文章:越幸運,越努力 這世上有人幫你是幸運,沒人幫你是正常分頁:123

只要你足夠好——寫給理想受挫的人們    絕大多數時候,我們沒有實現理想,或喪失了夢想,不是因為別的,只是因為我們還不夠好。“只要你足夠好”,一切都不是問題。但是,為什么能夠做到足夠好的人寥寥無幾呢?因為,弱者的內心大多有深深的無力感和挫敗感。面對生活,學會順應、悅納,愿意走“只要我足夠好”的道路,才是你在這個世界上所能尋找到的無盡可能性之源。    2012年春晚以后,網絡上到處可見對楊麗萍的溢美之詞。因為對舞蹈藝術一無所知,我原本并不了解她。后來在王利芬的微博上,我看到這樣一段話——楊麗萍已經54歲了。記者問她:“你是為了舞蹈才不要孩子的嗎?”她回答:“有些人的生命是為了傳宗接代,有些是享受,有些是體驗,有些是旁觀。我是生命的旁觀者,我來世上,就是看一棵樹怎么生長,河水怎么流,白云怎么飄,甘露怎么凝結。”這段話讓我開始尋找關于楊麗萍的一切。    在魯豫對楊麗萍的訪問中,有一段談話觸動了我。楊麗萍出生在云南大理的偏遠山區,舞蹈是當地少數民族生活的一部分。而從小感受力豐富的楊麗萍,一向從大自然的花鳥魚蟲、浮云流水中尋找舞蹈的靈感。楊麗萍長大以后,進入中央民族歌舞團。由于歌舞團中傳統的民族舞訓練技法與她對舞蹈藝術的直覺背離,她拒絕接受集體訓練,堅持按照自己的方式練習。為此,她受到領導和老師的批評,還得不到補助費。魯豫問她:“因為這樣一些原因,會不會有一些演出的機會就不給你了呢?”楊麗萍回答說:“因為你跳的好,他還是要用你。”這句話平靜質樸,卻讓我非常感動。    因為這句話說出了一個重要的真相。而這個真相,不知道為什么,常常被許許多多“理想遠大”而“不得志”的人有意地掩蓋了過去。    這個真相是,絕大多數時候,我們沒有實現理想,或喪失了夢想,不是因為別的,只是因為我們還不夠好。太多用來解釋失敗的理由都經不起推敲。逆水行舟的人,尚且能夠因為做到足夠好,從而實現她的追求,那些順水推舟,得天獨厚的人們,還可以找什么借口呢?也許許多人仍然會大搖其頭,從人家的履歷中找出特有的機遇和經歷,來證明實現夢想不是件容易的事。確實,實現夢想非常艱難,但最艱難的地方不在外界,而在自身。    “只要你足夠好”,一切都不是問題。    因為聽起來很簡單,所以有人可能會嗤之以鼻。但這句話并不是一種鼓舞,更不是一種安慰。因為,“只要你足夠好”,是一個最艱難的條件。“足夠好”是太高的標準,你要好到無懼一切障礙,所向披靡。要做到“足夠好”,你需要在自己身上發掘所有的可能性、創造力、智慧和洞察力,同時要將所有的愚昧、過失、失敗歸咎于自己。你將承擔起所有的責任,直視自身蘊含的猶疑脆弱和無限希望。    而“足夠好”的標準也非常嚴格,你必須尊重內心的真實意愿,而不是跟隨外在的標準,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執著地花費時間和精力去澆灌這個愿望;因為內心的目標明確,相信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有意義的,所以,無論遇到什么坎坷,都能保持滿足、快樂的心態;最終,毫無懸念地,你在日益精進中創造了不可磨滅的成績。    無論這份成績在世俗標準下是大是小,你都會由衷的感到滿足和自信,因為,這個過程使你獲得了自我實現。在這種情況下,往往你不想獲得別人的贊美和尊重都很難,因為一個自我實現的人身上的光芒,可以為別人點燃希望,所以璀璨奪目。只不過,在這個時候,別人的贊賞以及“成功”這個標簽顯得不重要了,因為你已經獲得了最寶貴的生命體驗和取之不盡的精神力量。    問題是,為什么能夠做到足夠好的人寥寥無幾呢?    也許多數人在潛意識中已經意識到做到“足夠好”是如此艱難,所以,他們傾向于放棄這樣的人生方向。更可怕的是,更多人根本不相信自己有足夠好的可能性。在他們的內心,有種根深蒂固的感覺:我永遠沒有力量得到我所要的東西,如果沒有外界力量的幫助,我就完蛋了!——這是弱者的內心世界的聲音。    事情是非常奇怪的:內心深處認為自己不夠好的人,反而對“功成名就”的渴望無比強烈,而且他們常常高看自己,內心越虛弱,越不愿意放棄追逐“出人頭地”的優越感。他們幼稚地認為既然我出生了,既然我活在這個看起來物質豐裕的太平盛世,我就應當獲得一切。一個人要實現自己的愿望,要么依靠自己的努力,要么期待天上掉餡餅,假如一個人完全否認了前者的可能性,剩下的,就只能期待外界環境的改變了。    正是出于這種傾向,不少人創造出各種旁門左道的“成功學”,深入鉆研社交技巧和“潛規則”,還創造出一些較易獲得的堂皇而虛偽的標簽,貼在身上用以自我安慰。深藏不露的無能感和強烈的欲望不僅讓他們無法腳踏實地的行走,而且讓他們容易受到誘惑偏離正確的方向。當這些假冒偽劣的“人生智慧”讓他們碰了壁,他們仍然不愿意承認事情變得糟糕是因為自己沒有勇氣、也沒有毅力去做到“足夠好”。    面對理想的受挫,他們最容易變成兩類人,一類是抱怨者,一類是憤怒者。抱怨者和憤怒者會把對生活的失望投射到外部世界,通過抱怨和憤怒,他們赦免了自己的責任,也放棄了讓自己變得足夠好的可能性。    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論調:這個社會競爭太激烈;社會太不公平;我們的國家人太多,體制太落后;我的家境太平凡……諸如此類。這些說法看起來好像很有道理,而且整個社會眾口一詞,從社會名流到小老百姓,抱怨的內容都差不多:社會的不公,國家的落后,體制的不文明……這些批判也許對未來國家機器的改善起到了一定的推動力。    但這些抱怨和憤怒對你而言,對我而言,對一個個活生生的個體而言,到底起著什么樣的作用呢?在憤慨埋怨的時刻,甚至在傷心絕望的時刻,請仔細審視你的內心,在那看似沉重的難以抗拒的痛苦之下,是否存在一絲隱秘的快意與安心呢?畢竟,這一切都不是你的錯,你原本值得得到更好的,通過抱怨和憤怒,你在幻覺中懲罰了不公正、不美好的外在世界,雖然你受了傷,但以個人情緒為武器的報復仍可以帶給你一點安慰,哪怕這種安慰是飲鴆止渴。    抱怨者和憤怒者都沒有順應現實的能力。順應現實,并不代表屈從于現實,而代表在現有的條件下創造更好的生活。抱怨者認為現實艱難,他只能逆來順受。抱怨者的精神世界是被現實不斷圍攻的一小塊陣地,只要堅守著這塊小的可憐的陣地,他就仍舊有一些安全感。憤怒者認為現實骯臟惡毒,他視現實為糞土,絕不輕易為了解決現實問題“臟了自己的手”,他的精神世界是高高筑起的一片個人領土,拒絕并遠離現實,看起來他的精神世界很清高,實則一樣偏狹——在現實世界的縫隙筑起的領土能有多寬廣呢?    抱怨者和憤怒者讓自己做困獸之斗,但這種掙扎無論怎樣激烈,看上去都是如此無力。你會發現,所有的這些壞情緒,都是針對外部世界的。可是,老子早就說過: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地并沒有許諾過你什么!你要什么,都需要自己去創造。根據心理學的說法,人們攻擊外部現實,實際上就是在攻擊自己,在表達對自己的不滿意。    事實上,正是這種對自己的不滿意,自我的無力感,讓我們陷入泥潭,無論如何不能變的“足夠好”。是無力感讓我們學會偷懶耍滑,讓我們患上拖延癥,讓我們對各種稀奇古怪的事物上癮,讓我們故作冷酷或不屑,讓我們變得懦弱又可憐。    奇怪的是,那些對自己不滿意,感到無力的人,用客觀的眼光看,他們往往已經具備了許多優越的條件了。使他們泥足深陷的,是內心深處的泥潭。    說到這兒,我想再講講楊麗萍的故事。楊麗萍十一歲,她跟母親和弟妹一起在山區村莊生活,插秧、打柴、做飯、喂豬、放牛、做草鞋,繡花,割麥子樣樣都做,她上山砍柴的時候,有時還會遇到狼。魯豫采訪她時,聽到這段經歷,用不可思議的眼神看著她,很為她那雙會飛的手感到遺憾。    可楊麗萍像小女孩那樣笑著說:“你能把稻子一捆一捆割得滿世界都是,讓它越堆越高,這本身就是很有成就的一種感覺。”十一歲起,她跟隨西雙版納歌舞團背著鋪蓋行李走遍了云南的各個少數民族,在楊瀾的訪談中,她這樣描述走村串寨的生活:走在路上,看見大象遠去,它的糞便還在冒著熱氣。走路的時候,忽然聽見頭頂咚咚響,原來是一條青色的毒蛇從樹上掉了下來,砸在斗笠上。許多隊友抱怨這樣顛沛的生活辛苦,受不了就離開了,但在楊麗萍眼里,這些都是美,太美好太讓人享受了。    在她回憶這些經歷的時候,愉悅之情溢于言表。對別人來說,這十年的經歷是在受苦,對楊麗萍而言,她是在接受大自然與多元文化的滋養。二十歲出頭時,楊麗萍進了中央民族歌舞團。在歌舞團的經歷,在別人看起來,何止是不順利,簡直是困難重重。領導和老師們批評她的特立獨行,為了堅持自己的想法,她放棄了生活補助,但她似乎毫不苦惱。    魯豫問起她這些困難是如何影響她的,她淡淡地說:“你只要想開了,你看清事情的真相就可以了,批評肯定是有,但因為你知道你這樣做的用途是什么,你就會去承受這種委屈……不領補助費也沒關系,可以少吃一點,少用一點。”她就是在這樣的心態之下,每天晚上在別人結束訓練之后獨自用功,創作了《雀之靈》。《雀之靈》后來獲了獎,因為“只要你足夠好,他還是要用你。”    你認為你現在面臨的困難比楊麗萍更多嗎?我想在網絡上瀏覽的你要比偏遠山區的小女孩好一點。也許你一定要認為你是境遇還不如她的那個人。你說,她有機遇,我沒有,她那個時代機遇多,我這個時代機遇少。是嗎?我不相信。一個人一生當中總會有那么一兩次機遇,準備好的人,一次就夠了。所以說,外界的環境并不是問題的關鍵。還是那句話:“只要你足夠好。”    楊麗萍接納這一切波折,她并不為外界的干擾和阻礙感到煩悶氣憤,她的“特立獨行”也不是一種傲慢,她只是堅持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對她來說,一切都是自然,一切都是快樂。因為她的內心有力量,這力量來自于她對自己的信任,對自己內心渴望的尊重,對大自然和生活際遇的順應和感恩。    楊麗萍和大多數人不一樣的地方在于,她內心始終沒有那種常見的無力感和挫敗感。這也許是源于她童年生長的環境,少數民族文化的質樸和單純,偏遠山區大自然的豐饒面貌,使天性敏感的她能夠明心見性,直面存在的本質。楊麗萍說:“恰恰是因為我生活在這樣一個地方,(對于藝術)完全要靠自己去親自去體會,而不是去學。我上學很少,母親一個字不識,恰恰在這種很純凈很單純的時候,你的智慧就會醒覺,然后你就去感受,這種東西我覺得是一種創造性,這種創造性是光明的,燦爛光明的。”    她說童年的生活一定是她藝術創作的根源。這證實了,藝術的最高境界,不是繁復智巧,而是返璞歸真。楊麗萍雖然生活在窮困的邊遠山區,但她的內心世界沒有匱乏感,她這樣描述她的童年生活:“我的童年里沒有艱苦的感覺,伸手就可以摘到桃子吃,出門就有一條清澈的水,你可以在那兒洗菜打水,在柳樹根低下摘蘑菇……”(勵志文章  www.lz13.cn)大自然的豐饒存在滋養了她的心靈,而山區少數民族的原始文化,也許代表著某種最初的包含更多可能的完整性。就是這種自然的豐饒感和文化的質樸性浸潤了她敏感而開放的內心,使她獲得了最初的力量。    人們經常對“內心的力量”有一種誤解,認為這是一個人歷經世事,飽經滄桑之后獲得的人生武器,故而是強悍的、酷的。但實際上不是這么回事。看楊麗萍的視頻訪問,會感覺到她的淡定柔韌,她甚至是單純童真的,她的口音中依然保留著云南本土的粗重鄉音,她沒有習慣運用“發達社會”中讓普通人敬而遠之的光鮮優雅的明星形象。    內心的力量是堅持自我的能力,也是順應的能力,剛柔并濟,順其自然,游刃有余。因為能做到順其自然,所以整個世界都是她的天地。看見一塊大石頭,就繞著走,只要能到達目的地就好。她懂得這個世界的不完美之處是客觀存在,就好比自然界有美麗的孔雀,也有毒蛇和狼,她都悅納。    “順應”和“悅納”是對自己的珍惜,也是對世界之所以如此存在的尊重。這個道理老子在《道德經》中早就講過了。反而是那些滿口抱怨和憤慨的人,并不是真的想為這個世界做一點貢獻,他們只是在發泄自己的不快,驅逐心頭揮之不去的無力感罷了。    想一想,一個女童把粗重的農活看做愉悅的創造,從中享受勞動的成就感,一個少女把走村串寨、居無定所的生活看做非常美妙的生活體驗,這是多么質樸的生存智慧呢?這種智慧,不是可以皺著眉頭想出來,或者從苦悶的人生中悟出來的。楊麗萍說,母親教會她順應和接納生活中發生的一切,所以她可以在別人看起來艱苦的環境中很好地生存下來,而且活的愉悅滿足。    這就是這樣,她“輕而易舉”地做到了足夠好。她的成績對她來說是自然而然的結果,卻被我們看做是傳奇。楊麗萍自己不理解為什么別人要用“坎坷、勤奮、吃苦”這樣的詞來形容她的舞蹈生涯。楊瀾問她在從事舞蹈藝術的三十年中可曾有過苦悶倦怠的時期,她很干脆地回答“沒有苦悶過,沒有倦怠過。”她似乎覺得這個問題沒有來由,她說:“什么東西都很眷顧我,結果總是很好。”因為順應,因為感恩,因為自己的內心有足夠的資源,靈活而豐饒,所以,對她而言,一切都很好。    而我們為什么沒有這樣的力量呢?為什么我們難以輕而易舉做到足夠好呢?為什么看起來我們遇到的困難總是特別多,特別大?這個問題的答案要從我們內心的觀念中尋找。脆弱和好強是一個問題的兩面,都反映了內心深處那個狹小的自我。是什么讓你認為你遇到的困難是天大的困難?我們不曾體驗過自然與生命豐富的可能性。    我們小時候被父母,長大了被自己約束在一個狹小的安全范圍之內。在這個范圍里,我們可以部分地享受生命,喜憂參半地活著。在這個范圍內,我們被告知有許多不該想,不該做的事,慢慢地我們變得不敢想,也不敢做。我們壓縮了自己的內心體驗和生活經歷,同時在心理上放大了跨越外部世界障礙的難度。我們的精神世界其實是不安全的、匱乏的、有界限、非此即彼的。生命本性中的無盡自發性和可能性得不到充分的實踐和釋放,殘存的對豐饒和完整的渴望被稱為“夢想、理想”。    夢想啦,理想啦這類詞讓我們很糾結,這其實正符合我們的意識狀態,是我們必然的遭遇。有一些心靈書籍上說,你的現實狀況是你的意識狀況的外顯,聽起來有些唯心,但實際上很有道理。被壓縮在安全范圍里的生命,很難忘記他們內心深處的渴望,這個渴望被我們叫做夢想,如果你始終停留在這個狹窄的范圍之內,夢想將永遠是個夢,因為你得不到實現夢想所需的豐富的資源。因為對此岸的你而言,夢想存在于另外的,更廣闊的彼岸世界。只有融合了此岸與彼岸界限的人,才不會眼巴巴地望著夢想流口水,因為他們的生命本身,包容了一切體驗和可能性,也便獲得了所有的資源。    在心理學中,這種內心體驗被壓縮的緣由,被描述為父母的觀念和態度會給一個孩子的內心世界烙上深刻的印記。而父母的觀念來自于哪里呢?粗略地說,應該來自我們所處的主流文化以及家族文化。我們所處的過于“文明精巧”的文化和類似的家庭文化既帶給了我們雄心,也帶給了我們深刻的局限性和焦慮。要想解除這種內心的局限感,獲得充足的精神力量,發揮出更大的潛能,需要一個人做出極大的改變,需要改變的對象不是外界的困難,而是內心深處固有的,讓你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觀念。    你是愿意繼續活在被壓縮的人生體驗中,堅守內心那塊小小的安全領域呢?還是愿意像楊麗萍那樣,無論在坎坷歧途,還是在萬眾矚目之下,都能如履平地,視天地為故鄉呢?    我并不期待你給出一個確定的回答。這是你的自由,你的選擇由某種更廣大的規律引導。我只想向你展示生命狀態的另外一種可能性。至于如何選擇,完全由你來決定。畢竟,正像你預感的那樣,要想改變,需要付出代價。這代價,也許是去體驗內心撕裂般的疼痛,也許是去重新經歷嬰兒般的無助感,更悲慘的是,也許你辛辛苦苦地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卻因為會錯了意,走錯了路,最終仍然摸不著頭腦。    說到這兒,我自己的無力感也浮現了出來。正如“只要你足夠好”是一個最艱難的條件,最艱難的事,則莫過于從意識的源頭改變一個人,使他能變得足夠好。深度心理學發現了人類潛意識的冰山一角,某些心理學技術和心靈成長課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擴展一個人的意識范圍,讓人性獲得更大的自由,從而拓展一個人的命運范圍。    但是,這一切對人類的整體命運來說,尚顯得微不足道。如果你是戰亂、饑荒中的一名兒童,如果你是病榻上意識模糊的老人,那么,這些知識和機遇對你來說,毫無意義。如果你醉心于功名利祿,對人性成長毫無興趣和洞悉,那么,對你來說,這一切都是廢話。問題的關鍵是:你——獨一無二的你,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你愿意走“只要我足夠好”的道路嗎?你能做到嗎?你愿意冒險嗎?這也是我不斷問自己的問題。只考慮你能考慮的那一個人,也就是你自己就可以了,因為只有你自己,才是你在這個世界上所能尋找到的無盡可能性之源。    說真的,我沒辦法告訴你具體該做些什么,這是我的能力所限,我也蹣跚地走在成長的道路上,而且,多數人也沒有耐心看完一篇漫長的心理分析。心靈的成長需要機遇,也要隨緣,順其自然。我只想給你一點點鼓勵:“每個人都有慧根。”這句話是我的一位老師對我說的。    有一次,我們針對我的一個習慣性心理障礙做討論,討論了很久,我依然感覺非常無力(實際上是我不愿意放棄那種無力感),我眼巴巴地看著她,問她:“可是我還是不知道該怎么辦呀!”她并不認同我的焦慮,所以她不急于把我那種焦慮中拯救出來,她簡單地跟我說:“你聽說過嗎?有這樣一種說法,每個人都有慧根,你心里知道該怎么做,去做你認為正確的事情吧。”    然后我平靜下來,不再期待從她那里得到一個即時的安慰了。你也一樣,去內心找你的老師吧,每個人都有慧根,也許你沒有楊麗萍那樣的童年和靈性,也許你的悟性比常人還要低一些,但是如果你真的愿意做正確的事情,你會找到辦法的。慧根就是人類天生的自發性和創造性,是促使你看完這篇文章的好奇心,是那個不停鼓動你從雞肋般的現狀中脫身而出的精靈。    因為有慧根,你可以在這個世界上創造讓自己由衷喜悅的東西,創造美和智慧,最終你可以隨心所欲,你可以找到自由。不要怕在這個過程中會傷害到別人,因為人性是相通的——你創造了真正讓自己感動的事物,也便創造了讓別人感動的事物;你創造了真正讓自己喜悅的事物,也便創造了能讓別人喜悅的事物。    【后記】    寫這篇文章,并不是為了批判誰,或者給誰貼上難以翻身的弱者標簽。就初衷而能言,可能我是寫給我自己。我的初衷是探討每個人身上都可能存在的心理缺陷或心理陋習,通過反思,發掘我們內心更深的寶藏,那無限的希望和可能性。    來源:佳人網分頁:123

楊瑩:想念楊蕾  1  9月11日,美國被恐怖分子襲擊了,我很自然地想到了楊蕾,想確切地知道她在不在紐約或華盛頓。但我卻無法與她聯系。  其實,有時在白日里,我坐在辦公室里,也會想到楊蕾。  每天做完必須做的事情后,內心那些太多的被壓抑的東西變成一種隱隱的莫名的煩惱,折磨著我。我每天不同程度地感受著文明。但同時,也不同程度地感受到周圍的人格泯滅和真情淪喪。在生存與發展的壓力下,有點透不過氣來的競爭氛圍,使得本來都還善良的人互相猜忌,今天說過的話,流露出的弱點,明天就可能成為別人打擊你的最有力的下手處或打你最疼的地方。誰和誰之間都有所保留。在這種環境里,在真實與虛偽的惶惑里,本來就因懶而持與世無爭態度的我被逼得不得不多留意學習一些“自衛”且不得罪人家的心眼兒。有時,我被一些拍馬溜須的人把玩掌中,心里被一種黑色嘲諷覆蓋,我感覺活得很煩很累,還有一種悲哀和痛楚的感覺。我不管怎么努力還總是與周圍格格不入。我痛苦地尋找著原因。是人們在浪漫精神越來越失去的社會中變得越來越實際么?一種煩躁影響著我內心的寧靜。我一直渴望得到寧靜,而寧靜總只存在于煩躁之間的間隙中。  我把這種感覺說給一位與我個性很相似的女同事。她說,在我們工作的這座現代化大樓里別想找到一個能真正交心的朋友。她這樣說是因為她即將要離開這座大樓去別處謀生。這時我想到了也曾是我同事的楊蕾,我們曾同在一家報社共事。那時,我們起碼還能說說心里話,說說詩歌之類的文學話題呢。  2  楊蕾與我,似乎有一種緣分。我們是同一年出生的,名字也很相近,又都長著一張圓臉;我們的性格、心性也很近似,都很情緒化,都傻得讓聰明人覺得有點可憐;都有一顆敏感的心,而且是像法國作家司丹達爾說的那樣過分——在旁人只擦破一點皮的事情,都會使我們流血不止;我們內心深處都有一股驅散不開的浪漫魔影在作怪,隨時隨處對生活充滿著愛,刻意營造的一種美麗,卻總被人笑了去;我們都堅信堅貞的愛情,忠貞的友誼,三十幾歲的人了,說來還是那樣的可笑,還時而陶醉在一種自己想象的浪漫得近乎單純的愛情;我們都很喜歡詩歌,命運把我們帶到老詩人沙凌老師的身邊。在一段時間里,人們常常會把我們搞錯。  與楊蕾的第一次見面,是在西安市文聯主辦的雜志《長安》的編輯部里。那是1983年的一天下午,我隨意地翻看著放在沙凌老師辦公桌上的一本詩歌剪報本。本子很厚很大,貼有十幾個碼的整張,無論從貼的水平看還是從剪的水平看,都不怎么樣。不知那邊兒是用手撕出來的,還是用剪子剪出來的,豁豁拉拉,這些都影響著我的“第一感覺”。我一邊翻一邊自語:“這是啥詩嗎!誰寫的?”旁邊一位穿著學生裙的女孩兒輕快地答道:“是我寫的。”兩人一時很尷尬。  后來,沙凌老師不客氣地要求我“謙虛點”,并給我和楊蕾安排了一次走近對方的機會。  那天,沙凌老師交給我了一張字條,讓我下午去一個地方。字條上寫著:“鐘樓飯店XXX房間牛漢”。沙凌老師讓我去的時候帶幾首我的詩作。后來我才知道沙凌老師的這位好朋友,就是中國當代文學史上提到的赫赫有名的“七月派”詩人牛漢,現在想來那真是個千載難逢的學習機會。  我到那兒的時候,楊蕾已經在那兒了。  牛漢老師看了我寫的詩,說了幾句表揚、鼓勵的話后,又說了幾句讓我和楊蕾都很喪氣的話。他說:“你和楊蕾一樣,現在都得注意——離媽媽遠一點。我說的媽媽是指……”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才真正感覺到牛漢老師的那些話對當時的我倆來說是一針見血,說得十分及時,對我倆后來的成長十分重要。  那天,我和楊蕾在牛漢老師那兒呆了整整一下午,從飯店出來時,我倆已經比較熟悉了。  剛開始學著給自己化妝的她,這時顧作老練地指導素面朝天的我:“你的臉有點發黃,應該用用粉底霜。”我也著實太土,當時怎么也搞不懂什么叫粉底霜。  她告訴我她心愛的小狗死了。我說我養的狗兒兔兒現在都活得很好,問她要不要抱去玩玩。她傷心地講著掩埋她的那只小狗的情形。我快樂地對她回憶著我和我的小狗、小兔子在一起的情形。  我們在鐘樓旁的一個照相館合了影。不料,再次走到大街上時,天突然下起了雨。我倆只有她隨身帶的一頂用來遮涼的手編草帽。她讓給我戴,我堅持讓她戴。最終,我倆誰也沒有戴它。兩個人在雨地里快樂地奔跑,碰到公共汽車就鉆上去,下車后又在雨中“散步”。當走到她的宿舍時,我們已經成了兩個落湯雞了。我們換了衣服出去吃飯時,雨徹底停了。換了裝的楊蕾,引起周圍行人的回眸。在別人看她時,我也禁不住側過臉看她:白色的喇叭長褲,紅色的飄帶紗衣,靚麗、飄逸、耀眼。  3  楊蕾和我一樣愛吃水果。她吃水果的時候,很頑皮,總要把果籃里每一個果子都捏一捏,有時還要把幾個都咬一口而多吃多占,最不可思議的是此時那張沖著我笑的圓臉很像正在唱甜歌的鄧麗君。她一邊吃一邊與我對話:  “經常有人把我認作你。”  “也經常有人把我認作你。”倆人燦爛地毫無保留地大笑起來:“哈哈……哈哈……”  “你就是那個‘幼兒教師’嗎?”我學著別人問我話時的樣子。  “你就是賈平凹文章里的那個‘纓寧’?”她說話時似乎有點嫉妒的樣子。  我說她長得更像一只美麗的狐,于是,她便以美狐自居露出嫵媚的一笑,說她喜歡狐。于是,我們想起那個喜歡狐貍的鬼才作家,當下約了時間去探望賈平凹先生。  記得一次去賈平凹先生家時,我們約了在西北大學門口見面,我比她早到了二分鐘。我站在大門口,遠遠地見她乘了一輛新得發亮的電動三輪“摩的”而來,她仍是那件飄帶紅紗衣。她將那輛長長的敞篷“摩的”映襯得十分漂亮甚至有點摩登。“摩的”嘎然停在我的身邊,只見紅衣少女輕盈地從紅車上飄了過來。當時我一見那樣子就笑了出來,她也笑了,我們的笑聲引來路人的好一陣回眸。  那種開心的傻笑后來很少有了。我們都無法拒絕地長大了。  人這種高級動物很怕孤獨,有時需要一個伴兒。我們除了打電話,有時也寫寫信,但她的信總很簡單,字也寫得歪歪扭扭。后來她簡直懶得寫那歪歪扭扭的信了,只是到了周末有點難熬時,她就會帶一個簡單的包兒,里面夾裹著兩件衣服和梳妝用品來找我。  有時,在我家里呆得有點發悶,她便會給我老公留張“借條”,上寫著“借你老婆XX小時”之類的話。這時,我們會一起去安危、陳長吟、安黎、朱鴻、孫見喜等朋友那里聊天。我們那陣子總不拆伴兒,有人開玩笑:“你倆怎么總是一起來,也不給我們與其中一個單獨談話、交流文學的機會。”  她的話語與思維一樣是跳躍性的,是詩性的。別人大段地說話時,她在一邊聽,冷不丁來上一句半句,卻很有感覺。  4  我們同在《僑聲時報》工作的那段時間里,我可謂她閨中無話不談的密友。我在這段時間里才對她的內心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  當然,也有苦澀的笑和發自內心的深深嘆息。盡管向我描述時都是隨意而輕松的口吻,我也能感到其中的不輕松。她曾愛上了一個中年人,她去了他的那個城市。他的妻子和妻妹在街上截住了她。這時,好萊塢里的鏡頭出現了,突然來了一個騎摩托的小伙子,只見這位“兩肋插刀”與她素未相識的陌生人,情急中不問三七二十一,對她喊道:“快!上車!”就把她帶走了,直把她帶到了他認為安全的地方才讓她下車。我以為她與這個小伙子會有故事。然而,沒有。于是,我認為她是有“戀大男人”情結的。  5  她身上有種淡淡的,而又沉重的憂傷。來自生活中俗氣感的壓抑加上愛情的幻滅,足以摧毀一個人的精神世界,尤其是女人。  “他不敢再愛我了,反正他不再愛我……”  “他雖愛著我,但我并不覺幸福……”  “愛情怎么這么難遇?”  ……  “‘茫茫人海中訪我唯一靈魂之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名家的話竟如此自然地從我們的口中流出。  意識流一樣的對話后,總有一會兒靜靜的沉默與感傷的情調。她雖然沒說出心底那種荒漠一樣的感覺,但我已經感覺到了,隱藏著的一份沒有歸屬感的孤單,無法掩飾。從那雙迷惘的眼神里仿佛看到了一個纖弱的身影在一片情感的沙漠地帶疲憊地尋找著綠洲。感情問題得不到解決,對她這樣一個外表開朗、灑脫,內心卻極敏感、脆弱的女孩,一個純情的青年女詩人來說,活下去都是個問題。也許有人覺得這個問題很可笑,怎么還有這樣的人?可真有這樣的人,就在他們正為他們的事業或某個目的發狂地拼搏時,我們的這位女詩人還在“死亡線上”——僅僅為了活著——當然不是那種一般意義上的生存而掙扎。  6  曾有兩個朋友看著我說:“這女子不錯,是個好人!”“就是有點傻。”看來傻無疑是一種缺點。是的,誰也不愿與傻人交朋友或一起做生意,誰不怕“近傻者愚”,誰不怕跟著傻人一起做生意賠錢?  楊蕾多情而善良,內心單純得像個孩子。一種宿命的感覺緊緊地俘獲了她。她無法變得沒有感情,沒法不善良。也有人說她很傻。一位青年教授說這種人不是傻,而是“傻傻”。  是否真性情的人,都很傻,都活得那么痛苦嗎?你看她,她竟認為世間最寶貴的是感情。所以,她格外珍惜得到的真感情,哪怕他是一個有婦之夫。  想念楊蕾是因為和她在一起,我很舒服,我們誰也不笑誰傻。工作這么多年了,仍然像個兩耳不聞窗外事的學生,對“名次”什么的沒什么感覺,對一切都是一種無所謂的態度,永遠只有心情和情緒最重要。是啊,沒有好心情,什么事也做不成,就這樣,我們是靠一種情緒、一種精神——已經說不清是一種什么精神活著的人。總之,我們在沉迷著什么,喜歡著什么,只有這樣,我們才可以不痛苦地活下去,保持自己的獨立人格。我們認為只有人格獨立了,才可體會到做人的快樂,只有感覺到快樂,才覺得活得像個人。  生活中的我們會不由自主地把詩性精神引領到自己的各個意識角落,乃至天真地把它引入人際關系、工作環境中,這怎能不給自己帶來無盡的煩惱和懊喪呢。詩歌的精神永遠是崇高的,詩人的精神永遠是崇高的,而現實總是拖泥帶水、渾濁混沌的。  早該成熟了,卻遲遲不見成熟,連自己都著急。  著急后還是不見成熟,急也無用。更是煩惱。  7  她剛向圈內人宣布她與一個美國青年結婚的信息時,曾有人說,楊蕾嫁給美國人好,如果她嫁了中國男人,就把她這一生給毀了。我似懂非懂。但她終于勇敢地把自己嫁出去了,而且是嫁給了一個優秀的很愛自己的男人。  楊蕾的丈夫是美國人,英俊而富有,比楊蕾小幾歲(這時我又明白了,敢情她并不只戀大她歲數若干的男人),最重要的是他很愛楊蕾。他叫麥克,楊蕾叫他“傻老美”,因為他一米八幾的大個子,穿46碼的鞋子。但他并不傻,他和安黎打麻將他總是贏。  楊蕾1997年到華(www.lz13.cn)商報社來辦離職手續時對我說,她正在辦赴美的手續。由于當時沒時間細說,她就認真地對我說,她一到美國就會給我寫信,告訴我她在那里的地址。  然而,四年過去了,我沒有得到她的一點消息。每每想到她,總有點想埋怨的感覺:她一定是把我給忘了!  后來,當別的朋友,包括賈平凹、陳長吟、安黎、朱鴻、安危、馬珂等在我這里打聽她的消息——楊蕾現在在哪兒呢,她現在干啥,她過得好不好之類的問話時,我這才知道,她這一走,給誰都沒來過信。到底她到了美國沒有,在那里生活得怎么樣呢?想的次數多了,真有點不放心起來,想的次數多了,簡直成了一種懷念,想起她在西安時給我留下的種種美好記憶來。  我想念楊蕾,是懷念曾經與她一樣有過的純真而浪漫的時光和那種浪漫情懷,懷念生活中已離我們越來越遠的那種詩意和想象力。  楊蕾,你在哪里呢? 楊瑩作品_楊瑩散文集 楊瑩:從夢中歸來 楊瑩:老城記分頁:123


苗栗磁磚空心隆起修補推薦
【苗栗瓷磚翻修售後服務好】 新竹地磚爆裂工程 苗栗浴室整修磁磚翻新費用

arrow
arrow

    tg69ujx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